台灣的陶藝會走何方呢?-柴燒觀賞心得

那天12月9號去參觀柴燒
沒能趕上一開始作品進窯的時間,於是我們圍著窯坐著聊天。柴燒不像用電窯那麼方便,只要把作品置入設定好溫度就能等著作品完成。
連炳龍的柴燒一開始必須祭拜,一直看好窯的溫度依需要放入柴火;這樣的過程日夜的守候,想必對陶藝充滿熱誠才能持續下去~

談到台灣的陶藝,我們不像日本非常注重食物要用適當的器皿裝盛,餐廳多的隨意買的塑膠碗盤,較講究的人用的或許是日本的漆器、陶器或是歐洲的瓷器,台灣的陶器究竟於實際運用上會放置於何處?

或許是台灣人很注重幼兒教育的關係,陶藝教室其實開的很多,也很多位於觀光地點
但這對台灣陶藝藝術或品質的提昇有助益嗎?
台灣的小孩學一堆才藝 這些才藝到底都到哪裡去了呢?

我以為公共藝術法規的設定對於這些陶藝家是一更大的發展機會,然而所聽到的並非如此,能作公共藝術的不過是外包,是更下一層。
台灣的陶藝的發展機會在哪不是我所能論斷的,但可以確定的是仍有像連炳龍與他的友人這樣充滿熱情並抱持希望的創作者!!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三章 傳播、意義與符號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五章 意義

符號學概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