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詮釋學」標籤的文章

符號學概要

圖片
一.符號學幾個重要人物的觀念 (一)索緒爾(Ferdinans de Saussure) 1.符號學(semiology)首先由瑞士語言學家索緒爾(saussure)所在「普通語言學教程」提出。 2.索緒爾將語言視為一個符號系統,必須「共時地」 (synchronically)加以研究—亦即視為某一時間定點的的完整系統—不是「歷時地」 (diachronically)以其歷史發展加以研究。 3.索緒爾認為每一個符號都由符徵與符旨組成。 能指(Signifer):型態、色彩 、聲音 所指(Signlified;):代表意義 4.任意性:索緒爾認為符號所代表的意義是根據整體社會文化系統而定,符號本身沒有內蘊的意義,而是由約定俗成的社會文化系統所定。 索緒爾說:「語言系統之中只有差異」,意義不是神秘地內存於一個符號,而是功能性的.是因其有異其他符號的結果。 (二)皮爾斯(C.S.Peirce) 1.符號對某個人而言,在某種情況或條件,代表著某種事物。它向某人表達,也就是在該人心中創造出一個相同的符號,或者是一個更精緻的符號。該人所創造的符號即為原先符號的解釋義。這符號所代表的即指涉物。 2.將符號分為三種基本類型 : (1)「圖像類」(iconic) 即符號與其代表的事物具有「形象相似」的特質。(例如照片、地圖 ) (2)「索引類」(indexical)即符號與它所表徵的事物有實質的因果關係。(煙與火,斑點與麻疹) (3)「象徵類」(symbolic)符號與其所指只是被武斷地或約定俗成地聯結在一起。 (三)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巴特理論的核心-「符號」含有兩個層次的意義 1.明示義(denotation): 一般常識;符號明顯的意義。 第一層次的意義,描述符號中符號具、符號義之間,及符號和它所指涉的外在事物之間的關係。 2.符號如何製造意義的第二層次有3種方法: (1)隱含義(conntation) a.說明符號如何與使用者的感覺和情感及其文化價值互動。 b.依據第一層次的符號具產生,同時受解釋者與符號或客體影響。 (2)神話(myth) a.一種文化思考事物的方式,一種概念化事物,理解事物的方式。 b.強調神話另一面是它的「動態性」,會改變以順應文化價值的改變。 (3)象徵(symbolic) 物體由於傳統的習慣性用法,而改代其他事物的意義。 參考書...

文學理論導讀第二章摘要 現象學

一九一八年後,社會革命席捲歐陸,社會秩序混亂,科學淪為貧乏的實證主義;哲學痛苦地存在實證主義和主觀主義之間。艾德蒙.胡塞爾於《歐洲科學的危機》(The Crisis of the Eurpean Sciences)表示,這是在非理性主義的蠻行,和藉「完全自足的科學精神」而獲得精神重生之間作一抉擇。 胡塞爾稱,雖然無法確定事物的獨立存在,但我們可以確定他們是如何直接呈現在我們意識之中,不管體驗到的事物是否虛幻。客體不是被當成事物本身看待,而是意識所假定的或「意想」出來的事物。為了建立確定性,我們必須忽略一切超乎吾人立即經驗的事物,將之「劃入括弧」(put in brackets);我們必須將外在事物還原成僅是我們意識的內容。這種「現象學還原」(phenomenological reduction),是第一步。此哲學方法—現象學—是研究純粹現象的科學。 現象學掌握可藉由經驗而確定的東西,從而提供基礎而建立真正可靠的知識;可說是「科學的科學」。現象學是方法學上的唯心論,企求「人類意識」的抽象理念,及純粹可能性的世界,宣稱在純粹感覺中既與的東西即是事物的本質。 胡塞爾關於「意圖」的理論,暗示「存有」(being)與「意義」(meaning)乃始終牽制。客體和主體是一體的兩面。主體被看成所有意義的源頭,它本身不是屬於世界的一部分,因為最初是它促成這個世界的存在。現象學把世界的中心重新定位於人的主體上。 在文學上,現象學批評旨在針對文本作全然「內在的」解讀,完全不受外在事物影響。焦點在作者體驗時間或空間的方式,在自我與他人,或對物質客體的感知兩者之間的關係。 為洞穿作者心靈的深處,現象學批評試圖做到完全客觀無私。消除自身的偏見,投入作品的世界,現象學批判是一種唯心論的、本質主義的、反歷史的、形構主義的,以及有機論的批評型態。 在胡塞爾的現象學裡,語言實際上沒多少地位。胡塞爾談到純粹個人或內在的經驗領域,但這種領域其賣是個虛構,因為一切經驗都牽涉語言,而語言自有根深柢固的社會性。胡塞爾認為,意義是先於語言產生的東西,我無意中已經掌輯意義,語言不過是替意義命名的次要活動。 不受外界污染而毫無意義的獨白,這個觀點對現象學太身是極為貼切的意象,現象學雖然聲稱已從傳統哲學枯燥無味的人類行動和經驗的「生活世界」(lliving wlorld),但起始與終結都是有頭腦,沒世界。它許諾要為人類...

文學理論導讀第一章摘要 英文的興起

在 十八世紀,能稱為文學,其依據顯然是意識型態的。文學「體現」某些社會價值,更是進一步鞏固和傳播這些價值的重要工具。其涵蓋整套意識形態的事物:雜誌、咖啡館、社會和美學的論文、佈道辭、經典譯著以及禮儀與道德手冊。 最初,文學範疇限縮成「創造」或「想像」的作品。而至十八世紀末,言說有了新的區分和分界,一種或可稱英國社會的「言說形構」(discursive formation)的激烈重組。到了浪漫時期,「文學」逐漸變成與「想像」的真正同意。 英 國在此時踏上經濟起飛階段,成為全世界第一個工業資本主義國家,而浪漫時期的文學作品開始與資產階級政權嚴酷的現實產生潛在性的悲劇衝突。然浪漫作家儘管能言善道自稱人類的「代表」,是以人民的聲音在發言,說得盡是永恆的真理,卻漸漸在此社會運動中喪失地位。 現代「美學」或藝術哲學亦崛起於這個時代,新一代美學家企圖揭示審美能力的內在結構。藝術原本總是涵蘊於物質活動、社會關係和意識型態的意義之中,現在則被抽取出來,被提升為一種孤立的物神地位。 相 較於了無生機的理性主義和近視的經驗主義,十八世紀末的美學理論的核心象徵主義卻能解決一切矛盾的萬靈藥,象徵是整體的東西無法個別分析,象徵或文學的工藝品在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被推許為人類社會本身的理想模式,促使下層階級忘卻其煩惱,為共同利益同心協力。 十九世紀末,在科學發現和社會變遷的打擊下,使得宗教衰落,統治階級對於意識形態無法達到有效控制感到憂心,而英文的興起與此有很大的相關性。從多方面看,文學都是適合這種意識形態大業的候補手段,能把勞工改善生活條件等要求安置於宏觀的視野,並能使他們對中產階級產生敬畏之心;而閱讀也是獨自沉思的活動能遏止他們採取集體政治行動,並對祖國的語言及文學自豪。 「 英 文」作為一門學院科目,不是開設在大學,而是在技術學院、工專以及巡迴推廣講習班。事實上,英文是窮人的經典,灌輸其民族自尊心與道德價值,是廉價的通識教育,藉著一種更精妙的道德傳播方式;「戲劇搬演」(dramatic enactment)大行其道,所以文學本身就是現代的道德意識型態。    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與德國的戰爭使英文得以成為大學的一門科學,語言學被斥為條頓民族故作高深的胡言亂語,而主導英文的是稚氣未脫的小資產階級後代:借助歷史、心理學、文化人類學、心理等,塑造英文成為一門嚴謹學科。 李維斯夫婦在一九三二年創辦評...

《文學理論導讀》緒論摘要 何謂文學?

ㄧ.定義為「想像的」寫作 「真實」和「虛構」的區分意義不大,而且問題重重;例如英文的「小說」(novel),似乎始終兼指真實與虛構的事件,新聞事件也幾乎沒有人認定是事實。如果文學是「創造的」或「想像的」寫作,這是否暗示歷史、哲學和自然科學就沒有想像力? 二.形構主義:Roman Jakoson-文學代表ㄧ種「對日常語言有組織化的暴力」 文學轉化和強化日常語言,有系統的遠離平常的口語。其語言具備的肌理、韻律和音響,超越可供抽譯的意義,即符徵與符旨間不相稱。 形構主義著重於文學文本(text)本身物質性的實體上;文學作品不是某些觀念的工具,也不是某些先驗真理的化身;它是物質性的事實,其功能可受分析。 文學的特性在於它們「異化」(estranging)或「陌生化」(discourse);日常語言受到強化、濃縮、延伸、顛倒,此種異化迫使我們對語言產生更戲劇化的知覺,使習慣性反應恢復生氣。然標準和脫軌是隨社會或歷史的脈絡變化;「文學性」(literariness)是一種言說與另一種言說間種種差異關係(differential relations)的功能,非既定的屬性。 三.文學是自我指涉的(selfreferential)的語言,一種談論自身的語言 。 文學是「非實用的」言說,不具立即實用效果,而在指涉事物的普遍狀態。然一件作品的生命,可能以歷史或哲學為始,而漸被列入文學,其文學性以人們如何看待以作品為主。「實用」與「非實用」之間更是難以分辨清楚。 四.文學是受高度評價的寫作。 所謂的「文學經典」、「民族文學」無可置疑的「偉大傳統」,不得不被視為「建構物」(construct),是某一特定人群出於特定緣故在特定時代造成的。價值判斷極變化多端可推論出文學非穩固的實體;隨社會權利結構和權利關係影響。即「意識型態」是指感覺、評價、認識和信仰的模式,與社會權力的維持與再生之關聯。 五.結論 1.文學不能是為「客觀」、描述性亦非隨性,而是根植於諸多更深層的信仰結構。 2.建構文學的價值判斷具歷史可變性,與意識型態有密切相關。

詮釋學上課用書-文學理論導讀

圖片
文學理論導讀 Literary Theory: An Introduction 作者:T. Eagleton/著 原文作者:Terry Eagleton 譯者:吳新發 出版社:書林出版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