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有「傳播符號學」標籤的文章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九章 意識形態與意義

圖片
一.指意與文化 意義並不存在於文本裡,而是由讀者與文本間的互動所產生。如果兩者同屬一個緊密的文化或次文化,則平順不費力︰反之,意義產製的過程較為緊張。優先意義由讀者和文本共同產製,讀者也由此與優勢價值保持特定關係,這就是意識形態。 二.意識形態 威廉斯(Raymood Williams)發現三種主要用法: 1.某一特定階級或族群的信仰體系:較接近心理學家的用法,指一個人的心態能整合為具有一致性的模式。如布拉克德(Brockrede)所說:意識形態是態度的家。 2.虛假的信仰系統:威廉斯認為1和2會無法避免的合而為一。意識形態能成為某種特定虛假、誤繆的意識,成為統治階級用以控制勞工階級的工具。 3.意義與思想產製的一般過程:巴特所謂的隱含義就是引用此概念。 三.符號:意識形態:意義 1.例子:1979.03.01.BBC所播放的教學節目-食物與人口。節目主旨:「如今我們已知道如何生產足夠的糧食以供不斷成長的人口,然而因科學的方法並未被實際採用,使得許多人仍要忍受飢餓之苦。」 架構:建構於科學與非科學之間深層的二元對比。 → 科學意識形態 農業科技→傳統農耕 市場經濟→自給經濟 城市→鄉村 兒童是扶養的對象→兒童是工作的幫手 進步→停滯 改革→傳統 2.意識型態與指意 一個符號每被使用一次,其第二層意義便在文化與使用者心中強化一次。如上圖的關係全賴經常性的使用才能確保其存再與發展。 符號使迷思和價值有了具體的形式,迷思因而得到支持並普於眾。當我們運用符號的時候,我們賦予並延續意識形態的生命,但同時該意識形態和我們對意識形態的回應也在模塑我們。 四.理解意識形態 1.馬克思: a.意識型態是一個相當直接的概念,是使統治階級的意旨為大眾廣泛接受,且視之為自然而正當的方式。 b.從屬階級(勞動階級)藉由一套不屬於他們的思想來認他們自己的社會經驗、社會關係,甚至他們自己,而這一套思想其實是來自另一階級(中產階級)。 c.這種意識為一種「假意識」,因為它否決了真正的意義。 2.阿圖塞(Altthusser): a.發展出一套更複雜的意識形態理論,使意識型態脫離與社會經濟間的緊密因果關係,並將意識形態重新定義為一種持續而無所不在的實踐過程,不只是某一階級強行灌輸給另一階層的思想。 b.意識形態實踐之一:「招呼」(interpellation)「招喚」(hailing)-所有的溝通都...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八章 經驗方法

經驗主義的目標 是:對客觀事實或資料的搜集和分類,提出假設並解釋,除去人為因素或偏見,以實驗的方式來測試資料與假設的可信度。 一.內容分析法: 針對明顯的訊息內容設計一種客觀的、可測量的、能證實的解釋,透過分類與統計分析明示義層次。 範例: 1.派斯里(Plaisley)計算出甘迺迪與尼克森在四場電視辯論中特殊字眼使用頻率,導出尼克森態度較好戰,甘迺迪態度較懷柔此結論。 2.塞格(Segger)和惠勒(Wheeler)研究美國電視劇裡職業的刻板印象,發現劇中女性從事的職業多樣性遠不如男性。 二.內容區分與文化價值 葛本納研究針對內容分析如何幫助說明文化深層問題,他相信文化透過所有的大眾媒體與其自身溝通,進而修正文化內一致的價值觀。 1.內容分析法處理明示義層次,也可再此一層次中揭露隱含價值的模式及其頻率。 三.語意區別(semantic differentital) 奧斯古(Osdood)為研究人們對某些概念的感覺、態度或情緒所提出,嘗試測量巴特「隱含義」的部份。 步驟: 1.列出要研究的價值概念,將他們二分為對立的概念名稱,置於劃分成五至七等分的量表兩端。通常需8~15組價值概念。 2.訪問樣本,在量表上分別記出他們的反應。 3.計算出平均值。 涵化:媒體培育、宣傳、幫助文化,來維繫、修改其價值,將其普及於文化成員中,藉著共識及「相互主觀」來結合文化族群。 四.使用與滿足研究法(use and Gratifications ) 1.假設每一閱聽人都有一套複雜的需求,會藉由大眾媒體來尋求滿足。 2.假設閱聽人與發出訊息者至少有一者主動。 3.訊息由閱聽人產生與發出訊息者原本的意圖無關。 4.最常用的方式是發問卷給電視觀眾,請他們回答觀看某類節目的主要原因。 5.補償性(compensatory):補償個人需求在社會現實生活中受挫的部份。 五.閱讀人的民族誌研究 1.不以龐大的社會政治理論架構來探討社會面向,而是以日常生活的具體情境為探討。 2.連結文本讀者的日常生活及其對文本的解讀。 賀吉(Hodge)與粹普(Tripp)發現澳洲的小學生以一種十分特殊的方式來解讀一齣叫“囚犯”的肥皂劇,視監獄為學校的隱喻;在此劇中找不到任何明顯指涉學校的線索。其關聯在文本與觀賞者所處的社會情境接合所產生。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七章 結構主義與應用

圖片
  符號學是結構主義的一種形式,強調唯有在我們所屬的文化裡,透過其概念與語文的結構才能認清這世界。結構主義的宗旨是要發現人們如何感知這個世界,而不是發現這個世界「是」什麼。因此,結構主義否認有所謂的「最終的、科學的真理」 一.分類與二元對立 1.李維史陀認為語言的系譜軸,也就是其分類系統較其他面向重要。 2.二元對立是一個由兩組相關聯的類目所組成的系統,他以最單純的形式包括宇宙萬物。 3.任何東西不屬於類目A即屬於類目B,我們是以這樣的分類方式來瞭解世界。 4.二元對立是人腦物理結構的產物,非任何文化或社會獨有。 5.特例:自然類目是一連串的類比連續狀態,而不是可截然區分的各類目。例如:土地到水-海灘、流沙、泥濘便是純然二元對立的類目。 二.模糊類目 模胡類目是不能二分的,是跨越兩者,使二元的界線模糊。同時有對立兩者的屬性。例如:介於人與獸之間的狼人、人面獅身。 三.結構性複製 李區(1964)發現我們用相同的結構來理解環境空間,我們與動物的關係,和我們與他人的關係。 空間:家—附近田野—野外 動物:家中寵物—農畜—野生動物 人 :家人—族人/鄰居—其他/外地人 而處於中間模糊地的就成了禁忌,例如動物中老鼠,還有「繼親屬」於家人和族人間。 四.跨界儀式 結構主義人類學家認為;由於類目間的界線十分重要,因此人類的社會會製造出種種跨界儀式,以疏離從這一類目跨到另一類目的困難,例如:成年禮、告別式。 五.自然與文化 李維史陀相信所有人類社會都試圖以他們想當然爾的概念分辨自然與文化的界線;例如烹調技術的過程,就是「自然」轉變成「文化」的過程(可吃與不可吃也是文化分類)。 六.迷思的結構 對李維史陀來說,迷思是將特定文化中二元對立的概念的深層結構,轉變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故事。最重要、有力的迷思能減輕經由二元對立結構內部矛盾引起的焦慮。 七.大眾文化的結構 以“搜尋者”影片為例 八.迷思與社會價值 1.羅蘭巴特認為迷思有階段基礎:意義由社會的強勢者為其自身利益所建構,而此意義卻能為從屬階級所接受-即使違背了他們的利益,因為這些意義已經被「自然化」、「合理化」。 2. 李維史陀是迷思為整體社會在應付困難與焦慮時產生。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六章 符號學與應用

圖片
一.以系譜軸、規範、毗鄰軸、歧異來解析一首詩:〈一個悲傷以前〉 (一)規範與岐異 1.規範(norms) (1)一種行為或評價在統計上的平均模式。 (2)可預期的、接近慣例的。 (3)規範與岐異之間的界線恆常在移動,並且是往中間移動。 (二)系譜軸與毗鄰軸 「一個…以前」這個毗鄰軸,其中間缺字的系譜軸應有下列特性: 1.用以度量時間 2.形容規律發生的事 3.可數的 而「悲傷」對三個特性皆屬異常,於是有了一組全新的意義;符號學上的分析可瞭解被破壞的常規是什麼,被破壞到什麼程度,有什麼效果。 (三)換碼測驗 1.功能: (1)找出系譜軸或毗鄰軸的各顯著特性。 (2)幫助定義其重要性。 2.技巧:更換毗鄰軸的一個元素,然後評估毗鄰軸的意義是否改變。 (四)錨(anchorage): 圖片中的文字功能 1.固定浮動的符號義,解除符號不確定的恐懼。 2.命名(denomination)。 3.第二層次的優先解讀。 (五)優先解釋 其提供模型幫助我們把訊息中的可協商意義和社會結構(訊息和讀者都在其中各自運作)連了起來。 (六)1972派金提出人以三種基本 意義體系(meaning systems) 來解釋或反應他對自身所處社會情境的知覺。 1.優勢體系或優勢符碼 傳遞優勢價值,社會所期待的優先解讀。 2.從屬體系 呼應賀爾協商式符碼接受強勢價值,承認既存結構,但不排除隨時提出要求結構內某團體改進的可能。 3.急進體系 呼應賀爾對立符碼,解讀方式完全拒絕優勢觀點與社會價值。對立解碼者清楚什麼是社會所優先期待的,但視之為錯則全然拒絕。 (七)意義由社會決定 1.赫爾和派金 讀者如何與文本互動決定於讀者所屬社會地位。 2.莫利(Morly) 其實驗顯示讀者如何與文本互動取決於社會力量;例如:教育、職業、政治資源、地 區、宗教、家庭。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五章 意義

圖片
一.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巴特理論的核心-「符號」含有兩個層次的意義 1.明示義(denotation): 一般常識;符號明顯的意義。 第一層次的意義,描述符號中符號具、符號義之間,及符號和它所指涉的外在事物之間的關係。 2.符號如何製造意義的第二層次有3種方法: (1)隱含義(conntation) a.說明符號如何與使用者的感覺和情感及其文化價值互動。 b.依據第一層次的符號具產生,同時受解釋者與符號或客體影響。 (2)神話(myth) a.一種文化思考事物的方式,一種概念化事物,理解事物的方式。 b.強調神話另一面是它的「動態性」,會改變以順應文化價值的改變。 (3)象徵(symbolic) 物體由於傳統的習慣性用法,而改代其他事物的意義。 二.隱喻與轉喻 1.雅各遜和霍爾相信隱喻與轉喻說明了訊息產生指涉功能的基礎方式。 2. 隱喻(metaphor) 通常以一般日常熟悉的來代替不熟悉的,同時利用字詞間的「相似」和「相異」之處。 3. 轉喻(metonymy) 以現實事物的某一部份,來替代全部。 包括高度任意的選擇。例如:新聞由任意的畫面來說明整體。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四章 符碼

行為符碼與指意符碼 一.行為符碼(code of behavior) 法律條文、行為態度、球賽規則。 二.指意符碼(signifying code) (一)符號的系統 (二)特徵: 1.有1到數個可供選擇的系譜軸,單位組成毗鄰軸,組合方式依規則或慣例。 2.具有傳遞意義功能。 3.使用建立在使用者的共識及共同文化基礎上。 4.具有社會和溝通功能。 5.其傳遞透過適當的管道和媒介來進行。 解析式符碼與數位式符碼 一.解析式符碼(aralogue code) 單位間是連續的。 二.數位式符碼(digital code) 單位間是具明顯間隔的。 再現符碼與現場符碼 一.再現符碼 能獨立存在的訊息,功能在於構成文本。 (文本=肖像符號+象徵符號) 二.現場符碼 (一)具指標性,不能獨立於其指涉及其譯碼之外。 (二)例如: 肢體接觸、接近性、方位、外型、頭部動作、表情、手勢、姿勢、.眼神與目光接觸、 演說中非語言部份如音調符碼及超語言符碼-語氣速度等。 (三)非語言傳播(NVC) 1.透過現場符號傳達。 2.功能: (1)可進行情境的互動影響。 (2)傳播指標性訊息。 精緻符碼與通俗符碼 伯恩斯坦(兒童語言研究學者)的符碼分類 一.精緻符碼 1.較難、可書寫、適再現訊息 2.抽象、難預測,擅指涉功能 3.促進「個人意願」表達,強化個人情感表達 4.忽略非語言傳播 5.抽象、普遍、非現場狀況 6.靠正規教育及訓練 7.結論:中產階級兒童傾向使用 二.通俗符碼 1.較簡單口語化,似現場符碼 2.易重覆預測,社交>指涉功能 3.顯示「社交關係」,維繫族群情感 4.非語言符碼互動產生 5.表達具體、特定、現場式的情境 6.由共同文化經驗傳承 7.結論:工人家庭兒童傾向使用 廣播符碼與窄播符碼 一.廣播符碼(broadcast codes) (一)具「通俗符碼」特質-易懂、社群導向、傾向凝聚人與社會關係。 (二)賀爾(Hall):電視閱聽者介具「訊息來源」及「接受者」 1 .廣播為得大眾的接受,處理一般大眾關心議題。 2.閱聽者可決定訊息的形式。 3.廣播是制度化的活動也是社會的產物。 二.窄播符碼(narrowcast codes) (一)與「精緻符碼」有很多相似 (二)特定的、小範圍的、具精英特質、社會分化傾向。 慣例(convention) 一.重複使用的結果,有助於解碼、表現...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三章 傳播、意義與符號

圖片
一.符號學3個主要領域: (一)符號本身: 包含符號的種類、傳遞的方式,符號與使用者的關係。 (二)組成符號所依據的符碼或符號系統: 研究社會或文化如何應自身需要或不同傳播途徑發展各種符碼。 (三)符碼或符號運作所依的文化: 符號學的焦點在於文本。 二.符號3要素: (一)符號 (二)符號的指涉 (三)符號使用者 三.皮爾斯(Peirce) -美哲學家兼邏輯家 (一)意義的元素 1.客體(object):符號指涉本身之外的某事物 2.解釋意(interpretant): (1)適當的指意作用,為使用者對比符號的經驗結 果。 (2)隨使用者經驗範圍而改變。 3.解釋意與符號互為充分必要條件。 (二)符號的種類: 1.肖像(icon):肖像酷似所指涉的物體。 2.指標(index):符號就是物體本身或物體有實體的關聯。 3.記號(symbol):記號和所指涉的物體關係是一種慣例、約定或規則。 四.索緒爾(Saussure) -瑞士語言學家 (一)符號可區分為 1.能指(signifer):形態、色彩、聲音。 2.所指(signifed): (1)signifer所代表的內容意義。 (2)用以將現實世界分門別類以便理解的「心理上的概念」。 (3)決定於所屬文化。 (4)定義取決於此符號如何與其他符號區隔。 *索緒爾較重符號本身,而皮爾斯重視符號與客體。 (二)符號與其他符號的關係 1.系譜軸:可以選擇各種元素的地方。 a.同一系譜軸的各單元必有共同之處。 b.在系譜軸裡,每一單元必須與其他單元 分隔清楚;每一符號都具其顯著特色(distinctive features)。 3.毗鄰軸:一元素從系譜軸選出後,與其他元素組合,此組合即毗鄰軸。 a.著重各單元組合的規則或慣例。如:文法、旋律。 五.驅動性量表

傳播符號學參考用書

圖片
傳播符號學理論 Introduction of Communication Studies 作者:John Fiske/著 原文作者:John Fiske 譯者:張錦華編者:曾淑正 出版社:遠流 設計的文化基礎──設計、符號、溝通 作者:楊裕富 / 著 出版社:亞太 出版日期:1998年02月15日 符號與社會 作者:林信華/著 出版社:唐山 出版日期:1999年03月15日

傳播符號學第二章 其他模式

圖片
(一)葛本納模式 1.優點: (1)連結訊息和訊息所指涉的「事實」,我們因此能討論接收和意義的問題。 (2)將傳播過程視為二向度輪替所構成: a. 水平向度(認知或接受): 這個過程開始於事件E-亦即某件外在的現實事物,被M所感知。M接收E成為感知對象E 1 。 「意義」源自於外在刺激和內在概念的配合。而這種配合由文化所控制,我們內在的概念和思想模式,是文化經驗發展的結果。 b. 垂直向度(傳播方式): 當感知內容E1被轉換成有關事件E的訊息,也就是「SE」。S代表訊息的訊號形式,E是指它的內容。 (二)拉斯威爾模式 1.將商楠和威佛的基本模式口語化,運用於大眾媒介中。 2.強調要了解大眾傳播的過程必須研究此模式的每一步驟: (1)誰 (2)說什麼 (3)用什麼管道 (4)對誰說 (5)產生什麼效果 3.強調「效果」的層次,而非訊息意義。「效果」是指接收者由於傳播過程 中可變是要素引起,所做出可觀察、可測量的改變。 (三)紐康模式 1.針對人際社會傳播的三角模式。 2.A和B個別是傳播者和接收者。ABX是一個系統,意指內部的關係是互 相依賴的。 (四)雅各遜模式 1.符號學和過程學派的橋樑。 2.類似線性和三角模式,結合「過程」和「語意」學派。 3.首先建構了「傳播行為中的構成要素」。 (1)發話者傳遞訊息給收話者。 (2)情境:訊息指涉外在事物。 (3)接觸:發話者和收話者之間,物理性管道及心理上的接觸。 (4)符碼:訊息構成的意義構成共享體系。 4.以上六種要素皆有相對應的功能。 (1)情感功能:描述訊息與發話者的關係。 (2)企圖功能:此模式的終點,在接收者身上產生的效果。 (3)指涉功能:探究訊息的真實意圖。 以上三項幾乎等同紐康模式的A、B、X。 (4)詩意功能:訊息與他本身的關係。 (5)社交功能:像是訊息中的冗贅性。 (6)超語言功能:用來指認使用的符碼。

《傳播符號學理論》導論及第一章摘要

圖片
一.傳播2學派: 1.訊息的傳遞(過程學派) 注重傳送者與接收者如何進行譯碼(encode)和解碼(decode),及傳播者如何使用傳播媒介及管道。 2.意義生產與交換(符號學派) (1)注重文本的文化角色。 (2)取材語言學、藝術。 (3)視傳播為一種作品。 二.Shannon&Weaver線性傳播模式: 1.三層面: (1)技術:如何精確傳播符號? (2)語意:傳播符號如何傳送精確的原意? (3)效果:接受厚的意義如何有效地影響預期行為? 缺點:沒有回饋。 三.Redundancy冗贅性: 1.訊息中可預測或約定成俗的部份。 2.功能: (1)Shannon&Weaver所界定技術功能。 (2)社交的功能。 (3)冗贅性高→低資訊量→易於學習。 四.Jackbson雅各布雅-社交溝通: 指沒有新意,沒有資訊,為使現在管道暢通的傳播行為。Ex:打招呼。 五.ego-driver 自我驅策: 人們希望被他人注意、認同和接受的需求。 六.管道 資訊傳遞的物理狀態。Ex:光波、聲波、電話線、神經系統。 七.媒介 1.現場媒介:聲音、表情、身體。 2.再現媒介:圖書、繪畫、攝影、建築→文本。 3.機械媒介:電話、收音機、電視。 注: code符碼:需經譯碼-解碼過程。 signal訊息:單純物理刺激。 Symbol象徵符號:符號與其代表的事實存在約定成俗的通則。 八.feedback 回饋 1.使傳播者修正傳達訊息,接受者能融入情境。 2.強調回饋的模式較偏像模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