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播符號學第二章 其他模式

(一)葛本納模式

1.優點:
(1)連結訊息和訊息所指涉的「事實」,我們因此能討論接收和意義的問題。
(2)將傳播過程視為二向度輪替所構成:

a.水平向度(認知或接受):
這個過程開始於事件E-亦即某件外在的現實事物,被M所感知。M接收E成為感知對象E1
「意義」源自於外在刺激和內在概念的配合。而這種配合由文化所控制,我們內在的概念和思想模式,是文化經驗發展的結果。

b.垂直向度(傳播方式):
當感知內容E1被轉換成有關事件E的訊息,也就是「SE」。S代表訊息的訊號形式,E是指它的內容。

(二)拉斯威爾模式
1.將商楠和威佛的基本模式口語化,運用於大眾媒介中。
2.強調要了解大眾傳播的過程必須研究此模式的每一步驟:
(1)誰
(2)說什麼
(3)用什麼管道
(4)對誰說
(5)產生什麼效果
3.強調「效果」的層次,而非訊息意義。「效果」是指接收者由於傳播過程
中可變是要素引起,所做出可觀察、可測量的改變。

(三)紐康模式

1.針對人際社會傳播的三角模式。
2.A和B個別是傳播者和接收者。ABX是一個系統,意指內部的關係是互
相依賴的。

(四)雅各遜模式
1.符號學和過程學派的橋樑。
2.類似線性和三角模式,結合「過程」和「語意」學派。
3.首先建構了「傳播行為中的構成要素」。

(1)發話者傳遞訊息給收話者。
(2)情境:訊息指涉外在事物。
(3)接觸:發話者和收話者之間,物理性管道及心理上的接觸。
(4)符碼:訊息構成的意義構成共享體系。

4.以上六種要素皆有相對應的功能。


(1)情感功能:描述訊息與發話者的關係。
(2)企圖功能:此模式的終點,在接收者身上產生的效果。
(3)指涉功能:探究訊息的真實意圖。
以上三項幾乎等同紐康模式的A、B、X。
(4)詩意功能:訊息與他本身的關係。
(5)社交功能:像是訊息中的冗贅性。
(6)超語言功能:用來指認使用的符碼。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三章 傳播、意義與符號

傳播符號學理論第五章 意義

符號學概要